
近日,廣西一名留守女童遭十多名中老年人長期性侵,引發(fā)廣泛關注。警方偵查發(fā)現(xiàn)的案情觸目驚心,女童小雨從11歲開始,至少遭到16人摧殘,被性侵至少50次。查明身份的犯罪嫌疑人中有14人為中老年人,年齡最大的70多歲。 [詳細]
村民稱女童主動在先,“給錢了”不算強奸
在村民眼中,小雨并不值得同情。因為老人們性侵后給了錢,也沒有遇到激烈的反抗。有村民憤怒地說:“都是那個小女孩主動的,去到人家老人屋里,‘你有錢吧,要不要啦?’‘30塊都沒有嗎?’就這樣的,都是她,把那些老人送到了牢里。”盡管這樣的說法也只是一面之詞,并沒有更多的事實依據,但這樣的理由在村民之間中無疑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法律敵不過鄉(xiāng)土社會的“約定俗成”?
按理說,這些老人的獸行應被“零容忍”?稍诋?shù),村民們卻認為他們是遭女童所害,他們或許覺得那些老頭子“老不正經”,但不認為這是犯罪,反而認為女童是“蕩婦”。他們信奉的是某種陋俗式成見:它糅合了“為老者諱”“家丑不外揚”等觀念,并衍生出一套“熟人圈內生法則”。再加上農村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使得小雨得不到同情變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即使真是小雨“主動”,也是成人道德泯滅
一群爺爺輩的老人,面對孫女一般大小的女童伸出罪惡的雙手是何等殘忍。而從法律上講,女童小雨未滿14歲,并不具有性自主權,她“主動”與否,無關對猥褻、奸淫幼女罪行的認定。農村留守女童由于缺乏性知識,并不知道性的危險性。哪怕當時的情境是你情我愿,作為有人性的人也不能泯滅道德,所以,性侵者接受法律的懲處并不冤枉。
留守兒童中究竟還有多少“小雨”?
中青輿情監(jiān)測室梳理近期曝光案例發(fā)現(xiàn),女童遭性侵案件中,農村已經成為犯罪的高發(fā)地。2013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女童保護研究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女童受害者多。廣東省化州市的此類案件被害人中,本地農村留守女童占94%。而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流動女童是主要受害人群,深圳寶安區(qū)受害人88%是外來流動人口。[詳細]

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0余萬,占全國兒童的20%左右。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們大多跟著老家的長輩生活,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感覺父母的存在。這種境況下,那些荒草一樣生長的孩子們面臨著種種的困境。[詳細]
極度思親,兩種極端
很多留守兒童常年跟著隔代長輩在農村生活,一年甚至幾年見不到父母。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兩種極端現(xiàn)象,一種是極度想念父母,提到父母就會流淚;還有一種漸漸疏遠父母,對父母表現(xiàn)冷漠。不論哪一種,都容易讓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這會導致他們厭學、自閉。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學生成績較差,4%的小學生成績很差。[詳細]
安全沒保障,生活沒希望
河北一6歲女童在河邊玩耍時被惡犬咬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廣州惠州留守三姐妹,7年內相繼傷殘;湖北一初中教師性多名女生被拘,據調查受害者多為留守兒童;南昌市三兄妹在河邊玩耍時溺水身亡,父母外出打工,奶奶年事已高……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監(jiān)管缺失,教育缺失,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容易受到傷害。[詳細]
無人慰藉,心理問題高發(fā)
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留守兒童,不能很好適應社會,自尊低、孤獨感強、抑郁高、社交焦慮高。心理失衡容易導致他們人格扭曲、道德墮落、行為失控或者有犯罪傾向。據調查,31%的人平時有說謊的習慣,15%有過偷東西、破壞公物等不良行為。有22%的人沉迷于打游戲,30%有過打架斗毆的經歷。[詳細]
農村“空心化”,失去精神支柱
農村空心化,許多人發(fā)出“誰來養(yǎng)活中國”的吶喊,農村精英的離去衍生了很多問題:留守兒童的安全與教育、留守婦女的心理與生理、留守老人的照顧與贍養(yǎng)、鄉(xiāng)村的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環(huán)境……抽去脊梁的農村,延續(xù)了幾千年的鄉(xiāng)村倫理秩序、鄉(xiāng)土生機必然日趨衰敗、黯然。農村家園“淪陷”,精神失去“皈依”,這對農村社會發(fā)展的危害并不亞于糧食安全。[詳細]
城鄉(xiāng)和諧極易被打破
在外打工的父親李先生父親節(jié)發(fā)貼“送女兒”引發(fā)關注,最后在大家的勸說下承諾自己養(yǎng)大女兒。李先生說:“我現(xiàn)在做著低等的工作,長時間無法陪伴她,使她學習成績下降了,沒有母親也讓她感覺很自卑!奔彝サ拇髲B倒了,小丹的成長很可能遭遇現(xiàn)實的生存困境與心理的亞健康,千千萬萬個留守兒童問題得不到解決,城鄉(xiāng)和諧則會被打破。[詳細]
留守之苦,社會之痛
“少年強,則中國強”。近億兒童處于非正常的成長狀態(tài),他們的明天在哪里?中國的明天又在哪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爸袊鴫簟本褪悄愕膲、我的夢,那誰來給億萬留守及流動兒童一個多彩的“中國夢”?[詳細]

近年來,年年在喊“用工荒”,歲歲都是“民工慌”。農民工慌什么?除了慌工資待遇和權益保障之外,更慌老家的田地會荒廢,留守兒女教育、安全沒有保障。他們?yōu)槌鞘械陌l(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不能僅把同情掛在嘴上。
拆除戶籍制度壁壘,讓孩子回到父母身邊
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最好的成長就是與父母在一起。但是戶籍障礙成為他們無法逾越的限制,城里沒能為他們安放一張小小的書桌,除非交上不菲的贊助費?墒撬麄兊母改竻s往往拿不出這筆錢。解決地區(qū)之間和城鄉(xiāng)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問題,縮小城鄉(xiāng)教育水平差異,保證農村孩子能夠在城市平等入學,顯得尤為迫切。[詳細]
留守兒童教育“范本”:做他們的“代理家長”
教育的缺失扼殺著留守兒童的童年生活與夢想,他們也有實現(xiàn)夢想的權利。面對這一棘手難題,被譽為“中小學教師搖籃”的南京曉莊學院,做出了令人驚嘆的舉動。該學院百名農村留守兒童學前教育志愿者,做農村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為他們送去關愛、信心和專業(yè)的教育,為農村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詳細]
完善福利保障制度,關鍵靠執(zhí)行
中國傳統(tǒng)的福利體制是不健全的,福利保障依靠家庭多于社會,而根據現(xiàn)代理論,社會個體的福利責任主要是國家和社會的。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保障留守兒童權益,比如對16歲以下學齡留守兒童進行登記;在教育資源供應上的“三個優(yōu)先”原則。在增加學校、社區(qū)對于看護未成年人的責任和避免處于弱勢的留守孩子教育權益受侵害等方面,都會有所改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