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雷語”,李某某輪奸案再次攪動輿論。清華法學院易延友副教授,之前表示:強奸陪酒女比強奸良家婦女危害性要小。而刑辯律師表示,相關(guān)司法解釋早就規(guī)定:在認定是否違背婦女意志時,不能以被害婦女作風好壞來劃分。
即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 最核心的法治理念,也該知道以受害人職業(yè)來判定所謂的強奸危害度,是違反法律和人文精神的。從純理論講,不同人之間的價值觀感是不能比較的。子非魚,焉知魚樂耶、痛耶?所以也就無從論證強奸對于良家和陪酒女的傷害,哪個更甚。
易教授之前的觀點,隱含一個價值預設(shè),就是陪酒女,自輕自賤、自甘墮落,都是浪蕩輕浮的,遭遇性侵,也純屬自找:“本就出來賣”,所以危害性不高。而良家都是三貞九烈,遇到不幸,自然受創(chuàng)最深。但顯然這樣的價值預判,未必站得住腳。并非所有陪侍人員都是自愿的,更非所有陪酒女都是性從業(yè)者。
這種道德判斷,并不適用司法語境。法律只講事實只重證據(jù)。只要違背婦女意志強行發(fā)生性行為,都是強奸,比如“婚內(nèi)強奸”。而在定罪上的斟酌區(qū)別,也和職業(yè)無關(guān),只與行為相關(guān):比如是否有性暗示等造成的主觀故意的不同。
強奸危害度之辯,易延友回應(yīng),網(wǎng)絡(luò)不理性。這點需要承認,就像一位法官所言,微博討論,實體與程序,定罪與量刑,自由意志與社會屬性,法律問題與社會問題,全糾葛在一起,就是看不到法條、法律的規(guī)范分析。只是一句飽含歧義的囫圇話,省略了中間邏輯論證,就別怪網(wǎng)友斷章取義。
而此案一波三折的特殊性,也警醒圍觀者,生怕這次又誤導輿論,讓議題跑偏,模糊了案件本身一些關(guān)鍵事實。比如受害者楊女士聲明,不明白李家所謂“陪酒女”的外延與內(nèi)涵,否認是陪酒女。真相究竟如何?而就算陪酒女,也有其法定權(quán)利,也該受法律一視同仁的保護。
網(wǎng)友和菜頭提醒:“善良的人們啊,你們要小心了!一起紈绔輪奸案突然變成‘妓女被強奸是否活該’的討論,不覺得奇怪嗎?若有一天,不義降臨你身,你也會一樣被污名化為:刁民、神經(jīng)病、性格怪癖、貪婪無恥。然后討論一個刁民是否值得法律保護。微博公關(guān)高手太多了!”
易教授不是公關(guān),他昨晚已道歉。但輪奸案不能在目前“陪酒女”幌子下,最后真引來個“無罪辯護”,甚至以“嫖娼”之名了事。若真如此,被強奸的就不知是陪酒女,還是法律了。但愿這只是多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