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6歲初三學生楊某被警方刑拘。此前,因為當?shù)匾幻凶拥姆钦K劳?楊某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了一些言論。20日,張家川縣公安局稱,楊某散播謠言、煽動群眾游行,嚴重妨害了社會管理秩序,據(jù)此對其涉嫌尋釁滋事立案偵查。
楊某被刑拘一事引發(fā)諸多質(zhì)疑。不少公眾認為,在關鍵性事實還存在疑問的情況下,警方便對尚未成年的楊某進行刑拘,有過度反應甚至是濫用公權之嫌。
根據(jù)現(xiàn)有信息,在當?shù)匾荒凶臃钦K劳龊?楊某確實在網(wǎng)上發(fā)表了“兇手警察早知道了”、“看來必須得游行了”等言論。應當看到,楊某的言論中確實有一些失實的成分,但是,正如楊某家人和其辯護律師所指出的,相關信息是不是楊某“第一手”制作,其行為與群眾聚集是否有直接因果關系,是否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后果,尚有進一步查證的必要。
刑事拘留是一種剝奪公民自由的強制措施,只能在確有必要時采用。當?shù)鼐綄τ谥圃、傳播謠言的行為保持高度重視可以理解,但當下關鍵事實存在爭議,當事人楊某又系未成年人,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張家川警方對其采取刑拘,不但難稱得上有理有據(jù),也體現(xiàn)不出國家強制力面對公民時應有的理性、節(jié)制?吹綏钅臣胰说难蹨I和愁容,實在是讓人憂心:如果此事本不應按刑事案件追究,誰又能彌補這個16歲孩子心理受到的傷害呢?即便楊某行為有不當乃至違法之處,警方辦案時是否可以考慮一下他的年齡和成長環(huán)境,采取更加人性化的處理方式?畢竟,對一個“說錯話”的少年,給予他改正的機會,比起刑罰伺候,更符合“治病救人”的目的。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不少網(wǎng)友批評當?shù)靥幹糜惺桩。而隨著此事的發(fā)酵,張家川縣頗為氣派的政府大樓、該縣公安局長白勇強為獲關照曾向上級送5萬元等也被網(wǎng)友挖了出來。當然,這些信息與楊某事件無關,但值得注意的是,網(wǎng)友之所以對當?shù)卣凸賳T“挑刺”,也含有對當?shù)毓賳T“寬以待己,嚴以律人”作風的不滿。
楊某事件的走向,不光牽涉這個16歲少年的命運,也關系到權力的威信和法律的尊嚴。公權力對公民自由的限制,必須受到嚴格的約束,那種動輒揮舞大棒的做法,不但傷害當事人,也會給其他人帶來恐慌。如今,當?shù)匾褯Q定撤銷刑事案件,對楊某行政拘留7日,但“讓步”就能代表事情的終結嗎?誰來幫少年清除這段不堪回首的記憶,誰又能為當初的刑拘決定負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