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曾低調(diào)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兩天后,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刊發(fā)了《德法相依相輔而行》一文。文章稱,法律再健全、體系再完備,最終還要靠人來執(zhí)行。領導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問題,必然導致綱紀松弛、法令不行,必然違紀違法、走向腐敗。(11月20日 中國網(wǎng))
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為何千里迢迢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呢?因為這里記載著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yè),時間又久遠,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收書后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说脮砣婚_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也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從而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著名巷子。雖然此巷長僅100米、寬只有2米,但其傳遞的恭謙禮讓精神,時至今日仍然值得后人細細品味。王岐山造訪,也正是因為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人之初,性本善”,強調(diào)以德治來盡可能地守護本善,而法家思想認為人性本惡,強調(diào)以法律規(guī)范對社會秩序的保護為主。反腐倡廉需要德法相依相輔而行,恭謙禮讓精神值得領導干部去傳承弘揚。
這兩天,安徽省教育廳一名科級女干部辱罵保安是“看門狗”,導致63歲的保安趙宗偉倒地不起后經(jīng)搶救無效身亡的新聞引起關注,這里面折射的干部德行問題、人們相處間缺少恭謙禮讓問題更引起社會深思。中華民族有傳承了幾千年的精神文明,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品行修養(yǎng),強調(diào)人與人,人與社會要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對待朋友真誠守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人人要有自知之明,盡份內(nèi)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薄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薄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提倡君子要自強不息,努力做到仁、智、義、禮、信,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但當下,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都只躲在故紙堆里,離人們的言行舉止越來越遠。這其中有社會教育的缺失,有家庭教育的斷代,更有唯利是圖的短淺。
從近兩年被查處的一些領導干部案例中,我們也常常發(fā)現(xiàn)官員道德敗壞的例子,在通報違法亂紀官員生活作風問題時,“道德敗壞”、“嚴重道德敗壞”、“生活腐化”、“生活糜爛”、“包養(yǎng)情婦”、“與他人通奸”、“權(quán)色交易”不斷引爆媒體與公眾的眼球。不論是官員的道德敗壞,還是干部辱罵“看門狗”,以及老人跌倒扶不扶,甚至唯利唯己、拜金主義、攀比啃老等社會現(xiàn)象,都在拷問著當下社會的道德淪喪、價值觀錯亂問題,追根溯源,是這個社會已忘記、遠離了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chǎn):仁、智、義、禮、信,溫、良、恭、儉、讓。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同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要以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這是我們的國情與文化基因決定的,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僅僅依靠法律底線去約束人的言行那將是極其危險的,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訂和執(zhí)行的,即法治終究離不開人治。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更多強調(diào)的正是以德治來約束民眾行為底線。
而“六尺巷”的故事能更好地啟示我們:依法治國固然重要,社會德治同樣更重要,“修己達人,兼濟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謙禮讓正應該時刻常駐每個人的靈魂世界,成為依法治國的重要補充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