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熱評:打造虛假人設收割“粉絲”,該管管網上“磚家”了!


暑期將至,家住陜西西安的大學生小楊在網上找到一份兼職——給一家留學機構做賬號“內容運營”,據報道,小楊稱,該賬號“人設”是一所國外大學在讀的“博士學姐”,她需要根據該機構提供的材料,分享自己申博的“真實經驗”,一旦有人私信詢問,就把這所機構推薦給他們。
“我根本沒申請過博士,也不是什么學姐,這不是騙人嗎?”小楊的發(fā)問是一記考問,讓大學生冒充博士學姐,大做歪門生意,這家留學機構唱的是哪一出?
從記者調查可知,類似機構為數不少,網上“磚家”泛濫成災。比如,在醫(yī)療領域,一些所謂的“網紅醫(yī)生”,并無專業(yè)背景,卻打著健康科普的幌子招搖;在金融領域,有人打造“世界500強背后的培訓師”等虛假人設,收割“粉絲”、直播帶貨;在農業(yè)領域,有不法分子披著“博士研究員”“農大專家”的外衣,推薦所謂的防蟲神器、生根神藥……
本無專業(yè)特長,卻兜售所謂的專業(yè)觀點,如此“人設”,實屬騙人。炮制虛假資質、履歷、身份,以此牟利,甚至私下聯絡粉絲誘導“投資打賞”,實施詐騙,更是涉嫌違法犯罪。
簡言之,不少“磚家”包裝出一系列“權威”人設,用頭銜、認證、專業(yè)術語等“華麗戲服”掩蓋著骯臟目的,他們無非是瞄準了流量轉化,瘋狂逐利。
不能容許網上“磚家”上躥下跳,蠱惑人心。因為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旦聽信“磚家”所言,不僅會蒙受經濟損失,還可能遭受難以挽回的傷害。比如,聽信美容“磚家”胡說八道,可能導致毀容;聽信農業(yè)“磚家”信口開河,可能導致莊稼減產。
需要追問的是,這些“磚家”何以在各平臺橫跳?正常的邏輯是,無論以哪個領域的專家身份發(fā)言,必須向平臺提供真實資質等,但一些“磚家”信口雌黃,在各平臺上大肆牟利,為何一路綠燈?相關平臺在信息內容管理上有無盡到主體責任,是否存在把關失守、管理缺位等問題?
還要追問那些在前臺上唾液飛濺“割韭菜”的“磚家”,是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背后有無MCN機構?MCN機構都扮演了哪些不光彩的角色?專家指出,MCN機構若存在深度參與制作環(huán)節(jié)并策劃、組織傳播,或明知內容失實情況下未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可能作為共同的違法行為實施者承擔法律責任。
虛假信息層層堆積,專業(yè)信任如沙塔傾頹,后果不堪設想。比如,在醫(yī)療、金融、農業(yè)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埋下系統性風險。
提升互聯網空間的專業(yè)信息含量,塑造良好的網絡生態(tài),除了依法打擊披著專業(yè)外衣的“李鬼”,還需讓真正的專家占據“C”位。究其因,當前,越來越多人上網尋求專業(yè)建議,他們渴望權威信息,希望得到有價值的建議,而不是被“李鬼”們所騙。
為此,各平臺就要為真“李逵”開路、對假“李鬼”設障。專業(yè)機構及媒體更應主動作為,推出既靠譜又有溫度的科普內容,填補“李逵”真空帶或空間缺口。說到底,從創(chuàng)作者、MCN機構心存敬畏,到平臺主動盡責,再到監(jiān)管部門積極作為,構建行之有效的協同治理體系,才能管得住“磚家”,防止“磚家”坑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